原國防部保密局臺北橋看守所

下載

數位物件打包下載(僅限可下載使用物件)

  • 名稱⇢
原國防部保密局臺北橋看守所  
  • 昔日單位⇢
國防部保密局 
  • 昔日用途⇢
拘禁空間(無原建物)  
  • 今日名稱⇢

  • 今日用途⇢
私人使用 
  • 地址、地號或位置⇢
臺北市伊寧街46號




■  概述 


  事件概述


保密局是1950年代初期偵辦政治案件的主力,負責保密防諜工作。國防部保密局北所(高砂鐵工廠)是白色恐怖時期保密局關押人犯的主要地點之一。北所當時是一幢簡單的工寮,為臨時用的牢獄,大概有二十間押房,其中兩間專關女性。空間與南所相比,雖較不擁擠,但房內終日無陽光又潮濕,也沒有放封的場所。受難者長期身處在潮濕的環境又營養不良,常有水腫的情形。1950年6月,由於炎熱且擁擠,疾病橫行,人犯張煥臻更因罹患痢疾而死亡,等保密局將部分人犯解送至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環境才有改善。

  發生地概述


保密局一開始關押、偵訊人犯的空間接收自日治時期「臺北衛戍監獄」,稱為「南所」。後來人犯日漸增加,先是擴建位於武昌街的「國防部保密局看守所武昌街分所」,又取得辜顏碧霞經營的高砂鐵工廠。

高砂鐵工廠原為日治時期1917年(大正六年)9月在臺北市太平町成立的「高砂鑄造株式會社」,為鹿港辜家家族產業,由辜顯榮擔任社長。1937年(昭和十二年)由辜顏碧霞(中信集團辜濂松之母,辜岳甫之妻)接掌管理,1941年(昭和十六年)改名為「株式會社高砂鐵工所」。

1950年因辜顏碧霞支助、掩護鹿窟事件的親共文學家呂赫若,使得高砂鐵工廠遭到「沒收」並改造為審訊囚禁的空間「北所」。辜顏碧霞也因「資助匪諜」的罪名遭判刑七年,被關在自家的鐵工廠(北所)內。

 因為北所可收容人數較多,因此保密局在1950年5月將北所設為看守所總所,並將原有南所改制為分所,同時裁撤武昌街分所。後來1955年到1956年,因為該址房屋老舊,被判斷不宜再修復,因此看守所再次遷回南所。目前,當時的建物已經全部拆除,並於1970年代陸續改建成透天住商混合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