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海軍反共先鋒訓練營(彰化員林國小內)

下載

數位物件打包下載(僅限可下載使用物件)

  • 名稱⇢

原海軍反共先鋒訓練營(彰化員林國小內)   

  • 昔日單位⇢

海軍總司令部 

  • 昔日用途⇢

思想改造(無原建物) 

  • 今日名稱⇢

彰化縣員林鎮員林國宅  

  • 今日用途⇢

住宅  

  • 地址、地號或位置⇢

彰化縣員林市三民東街221號




■  概述 


  事件概述


民國381949年2月,中華民國海軍重慶艦、長治艦叛逃投奔中共,隨後陸續發生永興艦等六十餘艘艦隊紛紛倒戈投共。5月,原陸軍出身轉任海軍總司令的桂永清,為肅清海軍內部對其反彈的勢力,以整肅匪諜為名,派情報人員大量誘捕相關人員,39、40、41年畢業班的官兵幾乎皆遭逮捕,牽連範圍多達千人。重則刑死、投海、槍決,甚至未審即被秘決,輕則送往陸戰集訓隊、反共先鋒營勞改和思想改造,一樣幾乎都沒有經過正當的審判程序。

反共先鋒營第一期到第三期運作時間為民國391950 年6月1日到401951 年11月16日,但也有一說是民國431954年9月桂永清過世兼遇到颱風地震後才結束。第一期營區位於南投名間國民學校,第二、三期營區位則於彰化員林國民學校。入營者會受到思想改造,主要上課內容為三民主義、反共抗俄、蔣總統訓詞等,每天晚上還會被要求舉行「坦白大會」,互相檢討及自我批評,後來「坦白大會」漸漸成為「鬥爭大會」,不發言者就有可能被公審。

當時為了響應韓戰中共戰俘(反共義士)的刺青行動,營內的學兵也均遭強迫於左臂以鐵針刺青,刺上反共標語如:「反共抗俄」、「殺朱拔毛」、「誓死反共」等,或是鐵錨、國民黨黨徽圖案,拒絕者不僅不准結訓,還會被修理。

  發生地概述


員林國小最初為日治時期明治31(1898)年成立的員林公學校,以當地廣寧宮(王爺宮)作為校舍,後因為學生增加,空間不敷使用,便於今員林市農會一帶(員林街六十一番地)興建正式教室,並於明治35(1902)年遷入。大正12(1923)年進行第二次遷校,遷入新校址(今員林國宅)。民國351946年因臺中縣政府借用校舍,故移至現在國立員林崇實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舍上課,直到民國391950年10月20日,臺中縣政府遷移豐原,才又回到原校址上課,與海軍總司令部反共先鋒訓練營佔用的時間重疊。當時反共先鋒訓練營佔用了員林國小一大半的教室與大禮堂,第一和第二大隊佔用東邊和北邊的校舍,第三隊則佔用西端校舍。員林當時也有陸戰隊的基地,所以反共先鋒營的學員很多都是在陸戰集訓隊受訓後移轉過來的。反共先鋒訓練營結束後,員林國小於民國751986年3月20日搬遷至現址(員林市三民東街221號),而原本的校舍則改建為員林國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