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官校36年班37年班軍官管訓案

1949513日,海軍總司令桂永清(1901-1954)致電海軍總部副參謀長宋鍔(1899-1976),除了說明已收到宋氏12日來電外,接著指示「查航十一、十二必有共黨組,已有確實證據。除羅綺等三人外,太湖、太昭該兩期學生,亦應嚴加看管,交情報、監察兩處嚴訊為要。」這時中華民國海軍的三分之二力量,已退至上海地區。從4月下旬起,海軍連續遭遇挫折,首先是423日第二艦隊司令林遵(1905-1979)表明投共,帶走了艦隊的部分艦船和人員;其次是在51日,自美接回八艦之一永興軍艦在長江的江陰以東江面,海軍官校37年班畢業的年輕航海官陳萬邦突然發起行動,立即擊斃了艦長陸維源(1911-1949),並試圖控制全艦,但反抗人員奪得武器後擊潰叛軍,陳萬邦亦遭擊斃。第三是海軍上海辦事處主任周應驄(1900-1985)也在5月初投共。這三件重大事件使得原本對馬尾出身的軍官有所成見的桂永清,更如雪上加霜,就在5月初下令扣押海軍單位(尤其是艦艇上)36年班和37年班畢業的軍官。

 

新制海軍官校是從1946年起開始向全國各省招生,此後每年入學者屬於該年年班;同時往前回溯,不論哪一所海軍學校畢業,均使用畢業年班,如此試圖打破派系隔閡。黃埔、青島、電雷三海校在抗戰爆發後已不再招生,唯有福州海校繼續在戰時招生。如果將其各屆學生與新制官校班次對照,則海校「航11」為官校「36年班」,「航12」及「輪機6」均為19484月畢業,為官校「37年班」。
桂永清的這次下令逮捕,有其針對性,被捕者純為
36年班和37年班畢業者,合計共31人。多在軍艦上服務,這些年輕軍官幾乎全為少尉「小官」,他們曾經是滿腔熱血考入海校,來到貴州桐梓的偏僻之鄉,接受嚴格的海軍教育。從海軍官校畢業後,正逢國共內戰,由於此時海軍兵力已有規模,年輕軍官們正可大展鴻圖;不料,他們在19495月上旬,陸續送進左營或上海的牢獄,再輾轉送到澎湖馬公,最後在南投及彰化員林的海軍反共先鋒營受訓,多數人失去自由長達110個月。
 

遭拘捕的36年班畢業學生共16人,其姓名、出生年、被捕時職務,及拘押時間如下:

姓名

出生年

籍貫

被捕時職務

拘押時間

秦慶華

1923

湖北沔陽

太康軍艦中尉槍砲官

1949/05/01-1951/04/01

萬鴻源

1927

湖北潛江

太倉軍艦中尉輪機長

1949/05/02-1951/04/01

邱奇

1927

廣東茂名

太康軍艦中尉槍砲員

1949/05/02-1951/04/01

羅錡

1927

廣東順德

太倉軍艦中尉艦務員

1949/05/12-1951/04/01

秦和之

1925

江蘇無錫

太和軍艦中尉槍砲員

1949/05/02-1951/04/01

曾國騏

1927

福建長樂

太昭軍艦中尉通信員

1949/05/17-1951/04/01

區小驥

1927

廣東番禺

永順軍艦中尉艦務官

1949/05-1951/04/01

朱成祥

1927

四川重慶

中鼎軍艦中尉航海官

1949/05-1951/04/01

胡繼初

1926

湖北漢川

武蠡軍艦中尉航海官

1949/05-1951/04/01

范家槐

不明

不明

營口軍艦中尉航海官

1949/05-1951/04/01

馮國輔

1925

四川南充

峨嵋軍艦中尉槍砲官

1949/05-1951/02/01

朱德穩

1925

湖北漢陽

峨嵋軍艦中尉通訊員

1949/05-1951/02/01

查大根

1926

湖北漢口

營口軍艦中尉槍砲官

1949/05-1951/02/01

倪其祥

1923

江蘇上海

太和軍艦中尉輪機員

1949/05-1951/02/01

鄭本基

1928

福建林森

峨嵋軍艦中尉艦務官

1949/05-1951/02/01

朱國樞

1922

江蘇無錫

海軍官校中尉教官

1949/05/13-1950/10/01



遭拘捕的37年班畢業學生共15人,其姓名、出生年、被捕時職務,及拘押時間如下:

姓名

出生年

籍貫

被捕時職務

拘押時間

潘緒韜

1925

廣東東莞

太昭軍艦少尉艦務員

1949/03-1950/09

莫餘襟

1927

廣東南海

太康軍艦少尉輪機官

1949/05/02-1951/04/10

杜世泓

1927

廣東三水

中鼎軍艦少尉槍砲官

1949/05/03-1951/04

鄭有年

1927

廣東文昌

太湖軍艦少尉輪機員

1949/05/04-1951/04/10

趙令熙

1927

四川成都

美和軍艦少尉輪機長

1949/05/04-1951/04/10

王家驤

1928

福建福州

中鼎軍艦少尉輪機官

1949/05/06-1951/04/10

聶顯堯

1928

廣東新會

太昭軍艦少尉輪機員

1949/05/13-1951/04/01

張俊民

1926

廣東開平

太湖軍艦少尉艦務員

1949/05/17-1951/04/10

葉元達

1925

福建廈門

太昭軍艦少尉槍砲員

1949/05/17-1951/04/01

萬從善

1926

湖北應城

武夷軍艦少尉通信員

1949/05-1951年底

江宗鏘

1927

福建林森

永順軍艦少尉槍砲官

1949/05-1951/04

林大湘

1927

福建林森

崑崙軍艦少尉航海官

1949/05-1951/04/01

徐鐘豪

1927

福建林森

永嘉軍艦少尉航海官

1949/05-1951/04

宋開智

1926

四川屏山

太湖軍艦少尉槍砲員

1949/05-1951/04

吳樹侃

1926

福建林森

太華軍艦少尉航海官

1949/05-1951/04

 

這些軍官在19514月結束受訓,重新派職,不少人初時只能擔任教職,而非艦職或重要的陸上職務,影響到未來的發展;也許單位主官對這些有著特殊遭遇的人亦保有戒心。不過他們之中也有升至將官者,如王家驤、區小驥、羅錡,他們克服近兩年「白色恐怖」的屈辱記憶,在海軍中擔任重要的職務。

 

31名軍官中,有29人向補償基金會提出補償申請,除馮國輔、朱德穩、查大根、倪其祥、鄭本基等5人外,皆獲得補償。21人經法務部撤銷處分。未見於法務部撤銷處分名單者為邱奇、馮國輔、朱德穩、查大根、倪其祥、鄭本基、萬從善、江宗鏘等8人。未見於補償基金會申請名單,亦未見於法務部撤銷處分名單者為范家槐、徐鐘豪等2人。

撰寫者/資料來源: 張力
  • 1. 海軍總部,〈海軍總司令手令彙輯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0035/100/33815/001
    2. 戒嚴時期海軍蒙冤退役袍澤聯誼會編
    1999《中華民國海軍蒙冤退役袍澤蒙冤事實陳述書彙編》。臺北:戒嚴時期海軍蒙冤退役袍澤聯誼會。
    3. 〈海軍總部查證『反共先鋒訓練營』及『陸二旅()集訓隊』案人員名冊〉,共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