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則周口述紀錄

華語
|
華語精華版
|
English essence version

影音簡介

受訪者:張則周,林祉延(臺大學生),蔡焜霖,張仁(張則周女),黃武雄(張則周台大同事),王乃涵(張則周妻)

受訪時間:2016-2017年

據影像紀錄內容,張則周,1929年出生於河北井陘縣。高中時蓬勃的學生運動,使他瞭解關心社會的重要性。畢業後考入上海國防醫學院,不自由的軍隊生活,讓他與抵臺的同學袁一士通信後,興起來臺的念頭。1948年秋天來到臺灣,隔年考進臺大化工系。 某天,張則周與袁一士得知臺灣省社會處舉辦實用心理學講習班,兩人前往聽課。張則周回憶,講習班老師教得很好,老師離開後有同學提議大家交換書看,但他與袁一士並未參與。1950年5月19日張則周被捕,「交換書看」被視為「讀書會」。被捕後,他先被送往保安司令部,接著押在軍法處看守所候審,最後判處10年有期徒刑。判刑後,他先被關在臺北監獄與內湖新生總隊,再押解至綠島新生訓導處。兩年後移監至新店安坑監獄。1955年,父親張鍾崧在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受訓,曾致信班主任彭孟緝,希望讓兒子到土城生產教育實驗所代執行。張則周在生教所曾受刁難,且服刑期滿後,因被認定思想未改正而被送至小琉球職三總隊延訓,直到1961年9月20日才獲開釋。 出獄後,張則周考上成功大學,隔年轉學臺大農化系。畢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取得碩士後欲赴美攻讀博士卻被限制出境,寫信給救國團主任蔣經國陳情亦未果,只好留在臺灣攻讀博士,直到取得博士後才獲准出國。受到嚴密監視的他,婚後戶籍從高雄遷至臺北曾引起情治關切,博士題目也遭系主任為難。多年來,張則周積極從事教育環境改革。他長期在社區大學擔任志工,退休後繼續在臺大不支薪開設生命與人通識課,帶學生去六張犁公墓課外教學,讓年輕世代有機會實地連結歷史事件。活出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共同為臺灣做出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心目中的臺灣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