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石堆 (呂赫若)

呂赫若(1914–1952),男,臺中潭子人,本名呂石堆,呂赫若為其筆名。父呂坤霖,母陳萬里。 1934年臺中師範學校畢業,展開公學校教師生涯,並逐漸顯露文學、聲樂方面的才華。22歲首次以「呂赫若」筆名發表短篇日文小說〈牛車〉,獲刊於日本《文學評論》雜誌而備受矚目。1940年3月辭職赴日學習聲樂,進入「東京寶塚劇場」演劇部,1942年因病退出劇團隨後返臺,先後任職於臺灣興行統制會社、《臺灣新報》,參與張文環的《臺灣文學》雜誌,和王井泉、陳逸松等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1942年至1944年間,為其文學作品多產時期,以日文發表許多短篇小說,更出版短篇小說集《清秋》,成為日治時期首次發行單行本作品的臺灣作家。1947年發表最後一篇中文小說〈冬夜〉。 , 呂赫若受妻舅林寶煙影響,1930年代就接觸左派思想,戰後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簡稱「三青團」),並先後進入王添灯擔任社長的《人民導報》、《自由報》工作。1948年擔任地下黨刊物《光明報》主編,很可能投入共產黨地下工作組織。1949年初和陳本江創辦「大安印務所」,呂赫若為經理,後來爭取到劉明及李順法等人的贊助。大安印刷所主要印製音樂書籍,同時也印刷推動社會主義的手冊文件,空間作為秘密聚會場所。大安印刷所於1949年秋季結束營業,原因是當年8月中旬《光明報》被破獲。根據國安局紀錄,1950年呂赫若受組織派遣數度赴香港,與中共華東局進行聯絡。他最後的歲月是在鹿窟武裝基地,據說負責發報工作,為了不斷變換發訊地點,而在山間遭毒蛇咬傷而過世。
本案為07100申請補償金卷冊。受裁判者呂石堆(1914-?),臺灣臺中人。07100申請案於2003年4月30日向補償基金會提出,2005年10月1日經第4屆第10次董監事會審核決議不予補償。
撰寫者/資料來源:王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