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華山貨運站
| 原華山貨運站 |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 交通運輸(有原建物) |
| |
| 閒置 |
| 近市民大道與林森北路口,旁邊為華山大草原;距臺北車站僅750公尺 |
■ 概述 | |
事件概述 | 華山轉運站,另名華山車站,是移送當年已判決的政治受難者到綠島服刑的重要交通節點。政治受難者在口述提及,1951年5月14日凌晨,他們由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青島東路3號)步行到華山貨運站,兩人一組,彼此以手銬相連,另一手提行李,從這裡搭運貨的火車到基隆港,再登上海軍登陸艦移送至綠島服刑。 根據口述資料,另有其他的政治犯是從台北監獄出發到軍法處,和各地政治受難者會合後,再坐戒護車到華山貨運站,最後再排成長列,搭上火車前往基隆港或高雄港搭船。以繪畫反應獄中生活的張常美、文學家楊逵、醫師蘇友鵬、父親為華山車站站長的鄭慶隆等,都曾經在此處搭乘貨運火車前往綠島。 |
發生地概述 | 清領時期,該區域部分為商務局練兵場,部分為草原。日治時期,此地為紀念總督樺山資紀,被劃為樺山町。1937年時,因為當時的臺北驛(現為臺北車站)要改為專辦客運的站點,為了要處理臺北驛原先的貨運業務,在此處設立了樺山驛,今日殘存的臺鐵站房即是建立於此時。由於貨運往來多集中此處,因此當時許多企業也在此大量購地,興建倉庫。 戰後,樺山貨物驛改稱為華山貨運站,成了當時臺北地區最大的貨運站與貨運列車編組及調度站。1986年,臺北地區進行鐵路地下化,華山站因此裁撤。華山站裁撤初期,曾保留部分路線與貨場以便建築材料的裝卸,同時改稱為「華山車場」。鐵路地下化完成後,華山車場也一併走入歷史。 在2007年,華山站舊月臺上的雨棚與一側的貨運倉庫遭到拆除。2009年,臺北市在推行「臺北好好看」計畫時,預定將剩餘的車站一併拆除,此舉引發了公民團體的抗議,隨後納入了「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推動計畫」,劃歸「華山大草原」的範圍中,以綠地空間的型態存續。2020年3月25日,臺北市文化局公告登錄華山貨運站為歷史建築,但並不包含櫛形月台。目前,這個街廓土地劃歸由司法院管理,即將改建為「華山司法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