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為已故政治受難者胡鑫麟醫師所藏的雜誌內頁「中國語言文字改革的遠景」,文中部分內容如下:
「標題:中國語言文字改革的遠景
中國政府於一九五五年規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一九六六年發表漢字簡化方案,一九五八年發佈漢語拼音方案,這都是劃時代的語文改革措施,影響極為深遠。下一階段,應如何走呢?我以為可以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 不宜再造新漢字
現在漢字總數量超過五萬 ,通常使用的不過四五千。同義有許多字,一字有許多形體,實在因為許多年各個人自由製造,形成長時期極端的混亂。」
胡鑫麟醫師為保存台語及台語文化而投入台語辭典等寫作,同時也關心語言相關議題,如此篇雜誌文章所探究的漢字,或許也啟發了胡鑫麟醫師在台語漢字化及台語保留一題。
胡鑫麟醫師之所以會著手編撰台語辭典及台文相關書籍,據文物捐贈者曹欽榮先生所述,乃是有回胡鑫麟先生與太太胡李碧珠女士散步公園時,看見一位祖母試圖用生硬的北京話與孫子對話,胡醫師感嘆台語及台語文化逐漸式微,所造成的世代隔閡,於是發奮要將台語文字化並保存台語文化,利用休診期間編纂台語辭典及文字紀錄台語文化,讓後世要學習台語和認識台語文化有參考書及教材。
詮釋者:梁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