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解剖室、浸洗池
國防醫學院最初為1902年11月所設立的「北洋軍醫學堂」,歷經多次改組後於1947年由軍醫學校、衛生勤務訓練所合組成「國防醫學院」至今。國共內戰期間因戰亂不斷遷校,直到1949年時師生、器材才自上海分批遷臺。來臺後最早借用安坑原「台北州立結核病療養所」復校,但因空間不適合教學而遷至水源地原「日本陸軍砲兵聯隊」營房開學。
最遲於1950年底臺北市衛生院依《解剖屍體條例》將殯儀館內的無名屍送往國防醫學院浸洗,《解剖屍體條例》准許將「浸洗三個月仍無家屬認領者」予以解剖作為大體老師供國防醫學院教學使用,在教學完後便火化送往六張犁公墓納骨塔安葬。
國防醫學院遷臺初期的校舍無法容納全校師生及眷屬,校方僅能在臨時搭建的大體解剖室內挖設浸洗池及用水泥砌成解剖臺上課, 解剖政治犯屍身時期最初的解剖室及浸洗池的詳細地點已不可考。到了1950年代中期美援挹注後校舍不足的問題才獲得改善,國防醫學院興建新校舍作為生物型態大樓,其中解剖學組就設於該棟的一樓, 該大樓已於2006年左右拆除,現為臨時停車場。
藥學系於1960年遷入新落成的藥學大樓一樓,而解剖學組則於同年遷入二樓,並設有大體實習室、標本陳列室等教學空間,浸洗池亦設於該棟二樓最末端。 1965年9月,國防醫學院在藥學大樓旁另建一棟磚造平房作為屍體儲藏室使用,內有浸洗池四座及一座祭堂。
「我們於是轉往國防醫學院,……,我們要是再晚來一些時候,他大概已被學生解剖了。……。我們辦了手續,然後從解剖大樓的福馬林池中,撈起大哥的屍身。」《高雄縣二二八暨五零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我們常常接到南京東路上的一家殯儀館送來我們解剖需要用的屍體,這都是被槍殺後、無人領屍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在一個夏天就來了十幾趟,夏秋之交時,又來了不下十五次,每一次都運來十幾個屍體。」〈周世英先生訪問紀錄〉
現存於臺大水源校區內的「八卦池」原是由趙仲雲教授所設計的「八卦藥園」,主要用於種植藥用植物及美化環境。該藥園最遲於1967年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