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為已故政治受難者胡鑫麟醫師所藏的《臺灣公論報》剪報資料(1994年8月13日),其中部分內容如下:
「標題:台語文學代表台灣文學 -- 文學勿會使逃避語言e界定
為何退出筆戰
1981年8月,我bat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回歸台灣文學e面腔」,尾a我捌ka翻做中文,發表ti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1年9月6-7日), 因為這篇論文內底我強調台灣文學愛用台語來創作,捌講台語文學上蓋有資格代表台灣文學。致使引起一場小小e文學語言「論戰」,彼陣烽火tu toh e時,有朋友叫我擱繼續「 ka拼落去(意思是指批評反擊)」,但是我並無進一步加入這場「筆戰」,原因是:一來、ti 台灣大大細細、頂下階層iau充滿殖民意識形態e狀況下,我認為無hiah緊、也無hiah簡單kan-na用理論就會tang 啟蒙poe暗,何況外來統治者猶原teh實施殖民性e奴化教育,所以beh了解文學e正常面目e這種觀念,需要先衝出殖民地文化e包圍,覺悟著主體性e意義。」
胡鑫麟醫師之所以會著手編撰台語辭典及台文相關書籍,據文物捐贈者曹欽榮先生所述,乃是有回胡鑫麟先生與太太胡李碧珠女士散步公園時,看見一位祖母試圖用生硬的北京話與孫子對話,胡醫師感嘆台語及台語文化逐漸式微,所造成的世代隔閡,於是發奮要將台語文字化並保存台語文化,利用休診期間編纂台語辭典及文字紀錄台語文化,讓後世要學習台語和認識台語文化有參考書及教材。
1987年解嚴後,戒嚴時期政府所標榜的大中國文化、語言及政治神話開始受到質疑及挑戰,而原本被官方刻意打壓的本土文化、語言開始被重視,報章雜誌中廣泛出現台語文、本土宗教文化等議題。
詮釋者:梁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