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憲兵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涼州街)
| 原憲兵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涼州街) |
| 憲兵司令部軍法處 |
| 拘禁空間(無原建物) |
| |
| 停車場及大樓 |
| 舊址為臺北市涼州街28號,約為今臺北市涼州街、甘州街、重慶北路二段、甘州街42巷之間 |
■ 概述 | |
事件概述 | 1950年3月1日,憲兵司令部在臺北重組,部址就設立於此,曾監禁遭憲兵隊逮捕的政治犯,當時憲兵和警總、調查局、保密局等特務機關一樣,積極進行「政治偵防」,例如抓匪諜。當時監禁空間光線、空氣均不良,也會疲勞審訊人犯,不讓他們睡覺。 |
發生地概述 | 日治時期,該址建築物為臺灣人開設的第一家私立綜合醫院:林清月所開的宏濟醫院,後來債務沈重,結束營業後,由臺灣總督府於1930年改建為台北更生院,收容鴉片和毒品成癮患者,由臺灣史上第一位臺籍醫學博士杜聰明擔任院長。 戰後更生院改制為臺灣省立戒煙所,並遷移到臺大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原有建物則由憲兵司令部第四團團部進駐,主要任務為監視在臺灣的投降日軍和協助警察維持戰後秩序,後來憲四團成為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的執行部隊之一,也是1950年代槍決政治犯的主要部隊。 涼州街本部的押房不足以應付收容人犯的數量,也因經費問題而十分簡陋,因此有向永樂國小借用兩間教室作為看守所。1953年,憲兵司令部以「避免影響兒童教學」為由,向台灣銀行租借撫順街農地興建營房,隔年1月,憲兵司令部軍法處籌組看守所建設委員會,隨後由大明營造廠承包並於同年六月底完工,共興建大小押房九間以及接見室、洗澡室、儲藏室、所長室、看守長室等設施。但由於經費的缺乏,使得搬遷作業一度卡關。 1957年,軍法處、軍法處看守所一同撤出永樂國小並遷入撫順街新址,原址則由「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從1958使用至1991年。更生院的建築則在1995年臺北市政府正式公告為古蹟前遭到所有權人第一銀行連夜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