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中共)

支部顧名思義,是指分支的組織或機構,有別於總部或本部。其詞源於日本,已知1870年法務省已有「上田支部檢事局」之設立。後傳入中國,清末民初之際,各政、經團體如中國同盟會、國民協會、共和黨、民生國計會等,都有支部組織。1919年列寧成立「第三國際」,開始向外輸出共產革命;1922年中共、日共先後成為其「支部」。日共之下,1928年成立「臺灣民族支部」(臺共)。但戰前完整的左翼支部系統,不在臺共,而在臺灣農組,有支部二、三十個。從第三國際、日共到農組,其支部都是「分部」(branch)的概念,並無特殊意涵。◆◆中共的「支部」則不然,基本上沿襲俄共,定位為「黨的基本組織」、「黨的戰鬥武器」,其制度在1925年「四大」已經建立。根據中共臺灣省工委文件〈怎樣做支部工作〉,在學校、工廠、作坊、機關或是村中,黨員3人以上即可建立支部。若黨員為3人,只置1人為支部書記(支書),為支部負責人;黨員5人以上,得設支部幹事會,由支書、組織幹事、宣傳幹事組成;人數更多時,可分小組,每組設組長1人。支部的三大任務是:1.經常把周圍一切情況反映到上級去;2.對群眾進行宣傳,把群眾組織起來;3.發展與教育新黨員。另該文件未提到,但值得補充的一點:支部幹事同時是支部委員,支委和支書都是白色恐怖死刑案的常客。◆◆支部的微型化,使共黨的組織動員更為靈活徹底,發展更迅速。一般研究常引據官方資料稱,至1949年底,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在全省已建立17個市(區)工委會、205個支部。惟若將已知支部加總研判,此數有誇大之嫌,「百餘」則無疑義。支部可歸為行業(如教員支部)、機關(如臺大法學院支部)、地域(如大內支部)3大類型,反映組織發展的3大重點。◆此外,有些大型支部稱「總支部」,如郵電總支部、臺南工學院總支部。有些名稱相當特殊,如「空軍支部」(成員有林先景等)、「TL支部」(設於大安印刷廠)、「麻瘋病院支部」(該院即今樂生療養院)等,皆反映其滲透的足跡。由於1949年底省工委開始崩盤(特別是組織部長陳澤民10月已先被捕);加上組織發展浮濫,案件虛虛實實,因此部分支部是真是假、是否自封自號而未呈報黨中央(因此是否可稱為「省工委的支部」)?這問題和省工委的黨員人數一樣,都是撲朔迷離,有待釐清。◆◆◆◆◆◆
本文僅供瀏覽,若閱覽後有額外需求,應依著作權法規定,由使用者依合理使用立場主張並自負相關責任,或另洽該資料作者取得個案授權或使用同意。
撰寫者/資料來源: 李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