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之音
「臺灣之音」是一個短暫存在的電話錄音節目,是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初期,旅美臺灣同鄉突破國民黨當局資訊封鎖的武器。原為旅居紐約的張富雄、楊宜宜夫婦,為了提供同鄉僑界及教會資訊,以電話答錄機錄製語音內容,撥打電話即可收聽。1977年5月開播,以臺語發音,每週更換節目一次。8月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鄭兒玉牧師託人將宣言轉交張富雄,透過臺灣之音宣傳,造成熱烈迴響,此為該節目報導臺灣政情之始。◆◆同年11月中壢事件發生,臺灣政情的報導大量增加。之後經歷1978年中美建交、1979年美麗島事件、1980年林宅血案和美麗島大審等,島內政局的動盪使臺灣之音日益繁忙,甚至一天更換5次節目,並開闢客語和華語專線。節目內容也多元化,增加越洋採訪黨外人士、收錄同鄉集會演講的實況錄音等。這些第一手動態資訊,突破僑界對臺灣只能接收二手靜態資訊的長期局面;進而各地同鄉紛起效尤,廣設分臺,最多時達41臺,不僅凝聚臺僑團結力量(典型例子是1979.12.15「臺灣建國聯合陣線」的成立),也使島內反抗和島外聲援活動合流,對國民黨造成不小壓力。警總稱,「對我海外僑胞向心與國家聲譽,均產生不利之影響」。◆◆為此,警總在「中央」指示下,協調國民黨海工會、外交部、新聞局及警總保安處、電監處,組成「清音小組」,由警總發言人兼任小組長,每週召開會議。並決定仿效對手,設立「寶島之聲」12臺予以反制。每週由小組選擇駁斥主題發稿,由中央社傳送給該臺使用;並輯成《清音資料》,分送有關單位參考。除臺灣當局密切收聽外,臺灣之音也遭美方竊聽近3年,惟並未採取不利動作。◆◆美麗島事件後,島內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在美國,《美麗島週報》、《臺灣公論報》、《亞洲商報》也陸續創刊,資訊管道和規模都大大超越1970年代。臺灣之音雖「小兵立大功」,但無法企業化經營,發展受限。紐約臺灣之音於1982年2月關線,由舊金山黃介山主持的「灣區臺灣之音」接手,該臺自1979年4月1日起運作,型態和紐約的臺灣之音近似,於1982年12月底結束,這場臺灣同鄉vs.臺灣當局的跨海資訊戰自此告一段落。◆◆
本文僅供瀏覽,若閱覽後有額外需求,應依著作權法規定,由使用者依合理使用立場主張並自負相關責任,或另洽該資料作者取得個案授權或使用同意。
撰寫者/資料來源:
李禎祥
本文僅供瀏覽,若閱覽後有額外需求,應依著作權法規定,由使用者依合理使用立場主張並自負相關責任,或另洽該資料作者取得個案授權或使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