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國共內戰失敗後進行各項檢討措施,對青年無法有效掌控是檢討的重點之一。1950年7月,國民黨通過「中國國民黨之改造案」,同年8月5日,中國國民黨改造委員會成立,9月改造委員會公布改綱要,開始為期2年的改造工作,而在改造工程開始之前,國民黨已著手青年學生相關工作。1950年4月27日,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於中山堂由各學校及各職業團體青年共同成立,在場列席指導單位包括國防部總政治部、省黨部等,並透過各項藝術、勞軍活動、服務隊等團結青年反共抗俄。國民黨開始改造程序後,亦開始計畫成立青年組織,1951年提出籌組「青年反共先鋒隊」,但籌組過程不順利,黨內決定更改方向,由政府主辦青年組織,對象為全國青年,並降低黨與戰鬥性,此時期可視為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以下簡稱救國團)的成形階段。 1952年3月29日青年節,總統蔣介石發表《告全國青年書》,提及決定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同年10月31日成立,以作為蔣介石祝壽賀禮,蔣介石為團長,蔣經國為首任主任,隸屬國防部總政治部,亦在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組織之下。直至1970年,救國團解除與國防部的隸屬關係,改向內政部登記為社會運動機構。1989年因應《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實施向內政部登記為教育公益性質社會團體,向臺北地方法院登記為財團法人,於2000年改名為中國青年救國團。 救國團以三民主義為最高原則,學習戰鬥技能、增進革命知識、鍛鍊體魄、加強革命信念、反共抗俄等,並規定全國高中學生一律加入,16至30歲之社會青年也需要入團,而入團需要2名團員以上介紹,並通過分隊、支隊核准通過,上報總隊備案。 救國團從中央到地方縣市都有其組織設置,於各地方行政區、中等學校、大專院校,設有團務指導委員會,進行對青年的全面掌控,學校教職員亦擔任組織幹部,例如校長為常務委員、訓導主任擔任秘書,其他學校行政單位再進行分組。救國團的重要工作之一為組訓青年,進行軍事、政治訓練,培養反共抗俄、愛國精神。救國團於寒假、暑假期間舉辦各式營隊,如登山隊、游泳隊、滑翔翼、跳傘等,吸引青年參加。救國團所舉辦的營隊活動,早期寒假營隊為訓練學校基層幹部,暑假則為戰鬥營,但隨著時代演進,從一開始的戰鬥性質,越來越走向育樂、休閒化,此類性質的營隊也越辦越多。 救國團亦於1950年代掌握學校的軍訓教育,由蔣經國主導,訓練學生並為預備軍士官訓練做準備,後因學校與學生人數增加,對救國團而言負擔增加,1960年救國團與軍訓教育分離,改由教育部學生軍訓處負責。除了營隊與軍訓之外,救國團還包括其他工作項目與事業,例如輔導青年的張老師、幼獅文化(文化出版事業)、中國青年服務社、中國青年旅行社、魯啦啦社團以及各地青年活動中心、山莊、學苑與藝文中心等。 救國團在校園監控與保防上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1971年,國民黨政府成立「春風會報」,並結合教職員與調查局,於校園中成立「校園安定小組」,監控校園、蒐集情報、打擊異己,救國團亦配合相關工作內容,例如校園內匪情相關研究社團與匪情教育等工作之執行。 救國團歷任主任包括(依時間順序):蔣經國、李煥、李元簇、宋時選、潘振球、李鍾桂、林炯垚、周逸衡、張德聰、葛永光。
本文僅供瀏覽,若閱覽後有額外需求,應依著作權法規定,由使用者依合理使用立場主張並自負相關責任,或另洽該資料作者取得個案授權或使用同意。
撰寫者/資料來源: 葉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