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聯軍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臺灣南部地區有「自治聯軍」之組織。據既有檔案資料可知,其係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省工委張志忠暗中組織者。1946年12月,張志忠奉蔡孝乾指示,南下開闢嘉義地區的組織工作。1947年1月,張志忠將財務及臺北、臺中的若干組織關係移交給蔡孝乾後,即轉赴嘉義地區活動。先培養嘉義蔡建東及北港阿木(即余炳金)的武裝群眾(約十人),並透過簡吉連繫盧鈵欽、陳篡地等人。據官方資料顯示,張志忠原擬用「嘉南縱隊」或「臺灣縱隊」等名義,但為蔡孝乾反對。省工委會希望在事件期間,「以統一陣線方式,標榜要求高度自治名目來進行」,故有「自治聯軍」之稱。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隨即吸收北港、新港、朴子、嘉義、小梅的地方民兵,組成自治聯軍,進行積極的武裝行動。3月2日,張志忠與蔡建東率領十餘人,前往接收嘉義區的朴子警察所,繳獲機槍一挺、步槍30餘桿。3月3日,張志忠等一行人再行接收北港警察所,繳獲重機槍一挺、輕機及步槍約40桿,並在此基礎上,成立北港隊,以阿木為隊長,約有人槍七、八十,配有輕重機槍、手提機槍、擲彈筒,並開始以自治聯軍為番號,此隊是自治聯軍中最早成立者,據張志忠稱,是自治聯軍的主力。3月4日晨,張志忠親率北港隊(包括朴子、新港部分人槍)參加會攻虎尾飛機場,繳獲大量輕重武器彈藥。因為「人槍大事擴充」,遂以此為基礎,陸續建立新港隊(隊長小林,即林金城,人槍四十餘,配有輕重機槍三挺)、朴子隊(隊長老張,即張榮宗,人槍三十,配有輕機槍一挺,餘步槍)、嘉義隊(隊長蔡建東,人槍十餘,均短槍、步槍,張志忠稱此隊實力最弱)、小梅隊(隊長簡吉,人槍三十餘,配有重機槍一、輕機槍二),合約二百人槍。另據口述資料來看,事件期間新港地區參與自治聯軍者,除張志忠、李廷芳、林金城等人外,人稱「大箍良平仔」的林良平、被叫做「旺仔」的流氓、李廷芳的姪子李啟章、「蔡仔樹」(蔡樹仁,又名蔡長祝)、蔡中山、「『五十仔』的兒子『二五仔』」,以及陳童寬之弟陳根亨亦有參與。 3月5日自治聯軍曾參與會攻嘉義飛機場,但戰鬥持續數日,始終無法攻下。1947年3月5、6日間,張志忠和蔡孝乾會晤並決定:1.黨在臺灣的工作,應以武裝活動為主;2.以既得武裝為基礎,加強中南部的武裝鬥爭,以期建立中南部的武裝活動基地;3.盡量動員青年到臺中,以期迅速形成中南部的指揮核心及建立指揮部;4.以自治聯軍名義統一組織各地武裝;5.建立通訊連絡機制。可能因為以上的決定,張志忠曾率領部分成員到中部一帶,向二七部隊隊長鍾逸人獲取裝備補給。3月12日,張志忠獲悉臺中謝雪紅部已潰退,並聞國軍將進攻嘉義,乃率部下小隊長林德旺、林金城、林永南、參謀張紹宗、秘書李廷芳等數十名撤出嘉義市區,集中於北港、朴子、新港等地,展開小規模游擊戰。當天,張志忠等為解決軍費問題,乃以朴子為基地,先後襲擊位於新營的臺南縣政府,以及麻豆警察所、佳里警察所、麻豆、佳里、鹹水港等地糖廠,繳獲機槍一、步槍四五十,現款三四十萬元,並將朴子警察所的囚犯予以釋放。3月14日,國軍進駐民雄,之後有約百餘名軍隊欲由民雄開向北港,自治聯軍見此,原本計劃由溪口、大林、小梅、新港等各面夾攻,但因各地村民反對,因此選擇在大林對載有國軍的火車發砲,車內軍隊見此,則下車與之應戰,雙方在新港至北港間交戰。3月15日,自治聯軍幹部家眷全部移轉北港。3月16日,國軍再由民雄往新港進逼,結集北港之自治聯軍獲知後,乃分坐數台貨車,打算分兩路包圍新港。3月17日,國軍再度向北港進逼,自治聯軍原本決定在北港與國軍正面衝突,後為避免北港成為戰場,決定自北港撤出。 原擬經由土庫開入小梅,但是行至土庫時,因為道路不通,又聯絡失宜,乃於當天黃昏時回駐北港西南之水林。3月18日,暫駐水林的自治聯軍展開向小梅撤退之行。3月18日天尚未明之時,張志忠與蔡建東率領80餘人,包括小吉普車一輛、卡車四輛同行出發,其中小吉普車載有約十名尖兵,後續的卡車裝載武裝人員,一行人原擬經由大林與斗南間的石牛溪開入小梅,可能因為不熟路況,誤入斗南,於是改由斗南經崁頭厝向小梅進發。當天下午二時許,在崁頭厝至小梅中途之山谷遭遇國軍的埋伏。此役中,自治聯軍現場遭擊斃者三十餘名,遭俘者十餘名。自治聯軍經此役,除小梅隊因留駐小梅而得以保全外,所部皆遭國軍擊潰,匿存武器亦多被搜獲,張志忠曾於事後潛入嘉義及小梅視察,但「無法聯絡殘部」,於是張志忠表示,經此役之後,「我們領導的武裝亦完全消失」。"
撰寫者/資料來源: 林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