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簡稱新生訓導處,為一情治單位轄下的感訓機構。1950年於臺北內湖設置新生總隊,用來收置共軍俘虜,收容人稱之為「新生」。1951年新生總隊移至綠島,並改制為新生訓導處。因「叛亂犯」人數暴增,軍法看守所等機構無法容納,遂將「叛亂犯」移監綠島新生訓導處。該機構存在於1951-1965年,1958年改隸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此乃白色恐怖時期最大規模的政治犯關押機構,兼具思想改造與勞動改造的模式。關押人數最多曾達2千人。 該機構前後15年,歷經5位處長。第一任處長為姚盛齋(任職期間1951-1955)。第二任是唐湯銘(任職期間1955-1957),被政治受難者認為是最為開明的處長。第三任周文彬(任職期間1957-1958),任內病故,現有立碑立於新生訓導處公墓。第四任則由唐湯銘(任職期間1959-1963)再擔任。最後一位處長為劉鳴閣(任職期間1963-1965)。 1951年5月17日第一批政治犯從基隆搭船抵達綠島,人數近千,由西北岸中寮登陸,步行到東北邊的新生訓導處;從口述中推測,稍早可能已有少部分政治犯,隨同先遣部隊到達。從此開始長期勞動,思想改造的監禁歲月。之後數年內,送到綠島的政治犯,從基隆、高雄或花蓮,陸續抵達。新生訓導處將「新生」分為3大隊12中隊,但事實上沒有第八中隊(為了避免有共產黨色彩的八路軍),所以共11個中隊。每中隊120-160人。1951-1954年間,有近百人的女生分隊(附屬第六中隊)和來自中國南日島的俘虜。 政治犯加上管理人員及家眷,總數最多時近3千人,與當時綠島人口數相當。 當時2千名政治犯只有中隊的牢房遮身,缺乏其他維生設施,「新生」因此被分派上山砍材,到海邊、柴口打石,建設無數克難房和圍牆成為初期重要工作;稍後,生產勞動普及各中隊,如種菜及養家禽、家畜等例行工作,形成獄中自給自足狀態,並與當地人以物易物,或互相購買所需食品。管理單位如果認為考核成績不及格,刑期屆滿「思想未改正」政治犯,轉送小琉球職訓總隊,服勞役3年以下不等。 新生訓導處15年期間,前往綠島探親的家屬多數從高雄搭車前往臺東,住宿一晚,等待漁船或貨船轉往綠島。一趟探親之旅,舟車勞頓,常常費時超過一週以上。多數的政治犯家屬經濟條件不佳,日日為生活奔波,很難得能到綠島探視親人。 1953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督導下的新生訓導處發生「綠島再叛亂案」,當局決定另覓地點建立政治犯專用監獄,1962年位於臺東的泰源感訓監獄啟用,新生訓導處大部分的政治犯逐步被送往泰源,僅留少數人在綠島新生訓導處。
撰寫者/資料來源: 王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