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社

臺灣青年社成立於1960年,由明治大學講師王育德王育德與在日本留學生黃永純、廖春榮、傅金泉、黃昭堂、蔡季霖等人組成,旨在鼓吹臺灣獨立。該會的主要活動是編輯出版《台灣青年》雜誌。早期組織的聚會與刊物的編輯地點就選在東京都豐島區千川町王育德家中進行,王氏從組織的創立到機關雜誌的編輯、發行、寄送以及為資金財務四處奔走,都不遺餘力。此組織於1963年改為「臺灣青年會」,確立起集團指導的原則,積極的組織臺灣留學生。1964年2月18日,臺灣青年會中央委員黃昭堂、許世楷、周英明、廖春榮、王天德、方仁惠、郭嘉熙、王義郎、金美齡、宋重陽(本名宗像隆幸)、王福耀、陳純真等人公開現身,舉行第一次國際記者會。1965「臺灣青年會」變更為「臺灣青年獨立連盟」,而後發表〈臺灣青年獨立聯盟綱領〉。1970年與其他海外臺灣獨立運動團體合併成世界臺灣獨立聯盟,1987年改名為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1964年3月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去函外交部,表示臺灣青年會成員涉嫌「顛覆政府」,應吊銷護照。該年4月臺灣青年會內部調查陳純真為國民黨政府監控成員,演變成「陳純真事件」,多位成員因脅迫陳純真遭日本政府判刑,但並未強制送回臺灣。1968年3月26日又發生該社成員柳文卿辦理護照延期時被強制遣返臺灣,臺灣青年會成員和其他獨立運動人士在機場試圖阻撓但未成功的「柳文卿事件」。 臺灣青年社的機關刊物《台灣青年》創刊於1960年4月,直到2002年6嘔停刊,共發行500期。雜誌每期按月出刊,分發給留學生及僑胞閱讀,主要執筆者皆是當時在海外的留學生。《台灣青年》雖是一份政論型的刊物,但內容相當多元,評論、報告、見聞記、翻譯、小說、詩歌、漫畫、相片,以及插畫等各式文章,1961年還發行「二二八紀念專號」,為臺灣二二八事件留下一手史料。此刊文章質量均佳,受到國府當局與日本朝野所關注。 創刊號初始是採取到雙月刊方式發行,從第十號開始改為月刊形式,語言方面也採用日文為主,從第71號到第110號間,改用全漢文刊行。1970年臺獨聯盟整合後,《台灣青年》第111號開始,改雙月以日文、單月以漢文併行刊載,到1973年從第150號回到以全日文刊行。1970年1月世界各地臺獨團體整合成為「世界臺灣獨立聯盟」,但《台灣青年》仍由臺灣獨立聯盟日本本部出版,此一狀態就一直持續到停刊。組織的範圍從原本的日本東京,逐漸擴展到在日臺灣留學生團體、在日臺灣人,最後凝聚起海外認同其理念的臺灣人,此刊物讓許多旁觀者成為參與者,可見此刊物的影響力,但也因此這些參與者在戒嚴的年代,其自身與家族也都長期受到監控。 《台灣青年》編輯長與除了王育德之外,蔡季霖、廖建龍、孫明海、張國興、吳進義、林啟旭、金美齡等人都曾任編輯長。1960年代此所刊載的文章都是圍繞思考臺灣過去與現在、未來的問題,在這刊物上可以看到執筆者的臺獨思想理論的變化。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之後到解嚴之前,刊物更著力於報導島內的消息與為島內的臺灣人向國際發聲、人權救援等問題。在戒嚴時期,臺灣島內所發行的政論雜誌,經常遭到查禁;而海外發行的政論雜誌,也會因為團體內部因素以及經營問題而無法持續發行,所以在海外此刊物能擁有思想與言論自由,且發行時間長達42年而未曾間斷,為戒嚴的時代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史料。
撰寫者/資料來源: 余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