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臺東泰源感訓監獄

國防部臺東泰源感訓監獄,簡稱泰源監獄,位於臺東縣東河鄉泰源村谷地,乃對政治犯執行徒刑的場所之一。1962年竣工啟用,關押政治犯至1972年。1970年發生主張臺灣獨立的政治犯試圖發動「獄中革命」的泰源監獄事件,政治犯在1972年綠島感訓監獄建成後改送綠島。之後泰源監獄改為僅收一般軍事犯,並於1974年遷移至臺南,更名「國防部臺南監獄」。泰源監獄的現址目前為「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 1953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督導下的新生訓導處發生「獄中再叛亂案」,促使蔣介石於1955年裁示:「叛亂犯應專設監獄,不得與感化犯與普通犯關禁一處」,當局於1957年開始另覓地點,興建集中政治犯的監獄。期間曾尋求美援支持,後來以政治犯被沒收的財產為工程經費,1960年選定臺東縣東河鄉泰源村的谷地興建鋼筋水泥建造的封閉式監獄。1962年第一期完成啟用後,專門關押政治犯,原新生訓導處的政治犯,少部份留在綠島;大部分刑期較長的,如無期徒刑、15年等,則分批移送泰源監獄。 迄至泰源事件發生前,總計前後收容已決叛亂犯771名,除陸續刑滿出獄及死亡共436名外,泰源事件發生時人犯總計有335名,其中判無期徒刑者99名,10年以上有期徒刑者168名,其餘均判1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監人犯中,計有104名調服外役,泰源監獄依據1963年2月1日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編組裝備表,滿編總員額為84人。 泰源監獄對受刑人進行感訓及外役工作為主。監獄初期分為仁、義兩監,管理較為寬鬆,政治犯互相授課,對外翻譯、投稿盛行。直至1970年2月8日,發生泰源監獄事件,6位政治犯逃亡山區,最後江炳興、鄭金河、詹天增、謝東榮、陳良等5位於1970年5月30日在臺北被槍決。此後,管理趨嚴,有關當局決定在綠島建立感訓監獄,並將政治犯再度移往綠島。1972年5月,泰源監獄全部政治犯分3梯次移往綠島國防部感訓監獄。泰源感訓監獄改為軍事監獄,後並遷往臺南。 國防部軍事監獄遷往臺南後,原址改隸警備總司令部,由職業訓導第三總隊進駐,1986年新建泰源職業訓導中心,1988年由法務部接管並設置臺灣泰源監獄,其後改制為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
撰寫者/資料來源: 王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