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政治犯醫療團

1951年5月第一批移送綠島新生訓導處的政治犯中有多位醫師,他們服刑期間協助新生訓導處的醫務室,診療對象包括新生訓導處的難友、負責管理的官兵及其眷屬,也服務綠島居民。因為科別很多,近乎綜合醫院的規模,對當地社會很有幫助。此醫療團並非正式組織,起源於新生訓導處管理單位調派受刑人中的醫師支援醫務室工作,後來指定原臺灣大學附屬醫院胡鑫麟醫師主管醫務室,配兩位衛生士官,帶領數位專科醫師及其他醫護人員組成團隊。 綠島政治犯醫療團最盛期有8至9位專科醫師、1位牙醫、3位醫學院學生。眼科胡鑫麟、耳鼻喉科蘇友鵬、皮膚科胡寶珍三人,被捕前都任職於臺灣大學附屬醫院,同涉臺北市工作委員會郭琇琮等案;外科林恩魁(涉台大醫學院學委支部林恩魁案)、婦產科王荊樹(涉基隆市工作委員會鍾浩東等案)、小兒科陳神傅(涉南投區委員會洪麟兒等案)、內科呂水閣(涉台南市工作委員會鄭海樹等案)、徐水泉及徐耀龍、牙醫林輝記(涉省工委會案)。臺大醫學院學生顏世鴻,兩位國防醫學院學生,以及幾位受過護理訓練的政治犯,也參與醫療團工作。 新生訓導處醫務室幾乎一無所有,雖有醫官編制,但不一定由醫療專業人士出任,在醫療工作上難有作為。醫務室的藥物以及簡易醫療設備,大多由政治犯醫療團的醫師們託家屬從臺灣本島寄送,才逐漸建立規模。外科的部分,據林恩魁醫師的回憶,開刀房是在綠島的第三年才設立,由他主刀做過4次難友的盲腸手術,還幫臉部嚴重灼傷的難友陳孟和做了很成功的手術。當時的器材極為克難簡陋,能完成困難手術他認為該歸功於這個醫療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當年這些醫生陣容,擺在今天任何一家教學醫院還是絲毫不遜色。」 胡鑫麟醫師主持下的新生訓導處醫務室成為一個小型醫院,共8間房,一間為醫務室,一間是胡醫師居住,另一間是負責清掃與打雜的難友居住,其餘5間房,各有6個床位,共可以收容30床病患。 新生訓導處的醫務室也為綠島居民提供緊急醫療,包括為軍官眷屬及綠島的婦女接生、做手術。設置開刀房之後,急症的綠島病患可以不用渡海到臺東開刀。有政治犯醫療團坐鎮的新生訓導處的醫務室,是綠島地區的主要醫療資源。 醫療團成員貢獻專業、盡力服務,並無特權,不看診、不執刀的平日,照樣上政治課、從事重勞動工作。執行醫務也無報酬,甚至還要用自己的資源去購買藥品、器材。但他們沒有一天擅離職守,在島上的日子一直盡心照顧病患,無論是難友、管理他們的官兵、綠島居民。 綠島政治犯醫療團由於成員陸續出獄,規模漸小。胡鑫麟醫師1960年離開綠島之後,醫療團也跟著結束。
撰寫者/資料來源: 王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