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
在臺灣情治史上,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簡稱資料組)堪稱最奇特的機構:其一、1950年4月蔣經國出任政治行動委員會(簡稱行委會)秘書後,對外以「資料組」為掩護;對內利用組織功能的調整擴充,實質掌握情治大權,建立民間所稱「特務頭子」的地位。其二、資料組和行委會雖為二合一關係,其實是前者架空後者,後者成為前者的「顧問團隊」。其三、當時「總統府機要室」只有10人左右,「資料組」卻有200人之譜;這兩個單位其實毫無關係,該組只是利用「總統府」名義發號司令、偽托該室所屬的虛名組織,卻成為全國最高和最有實權的情治機構。雖然如此,為了論述周延起見,該組仍可視為行委會的「後期階段」,兩個詞條可以合參。◆◆資料組的組址,初期仍設於臺北圓山遠廬,不久遷到總統府5樓辦公;1952年6月再遷到新北投秀廬。在工作上,行委會時期主要偏重訓練與派遣,至資料組時期才全面展開對各情治機關的監督考核、指導聯繫。這些機關涵蓋黨政軍警特,包括國防部第二廳、國防部總政治部第四組、國防部技術研究室、國防部大陸工作處;外交部情報司;保密局、調查局、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臺灣省警務處、憲兵司令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二組、第六組等。◆◆為因應龐大工作和變動局勢,資料組至少經歷4次組織調整,不同時期有不同分工。以1951年1月調整的六組編制而言,第一組負責制度,第二組情報,第三組保防,第四組敵後,第五組電訊,第六組訓練。另設秘書室,任張師、李葉為正副書記。各組幹員有許多不純由軍統或中統出身,如張師、關素質、王崇五、嚴靈峰、劉漢清曾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王昇、蕭春溥、徐貴庠出身江西青幹班等,都可視為「蔣經國人馬」。◆◆資料組的業務重心仍在「大陸工作」,但比行委會時期更注重「國內工作」,指導原則為「對外封鎖,對內清查」。在保防上,建立8大體系、最少2萬名保防員進行社會監控,並對文官、軍人、民代、社團、黨務人員、社會人士進行廣泛的「人事調查」;在「偵防」和「肅奸」上,對大小案件的案情、進度、數據都有高度掌握,並統一所有機關與行動,徹底瓦解島內反抗勢力。◆◆1954年,為使情報工作更制度化,總統蔣介石指示資料組朝「國家安全工作」方向改組,由鄭介民負責。1955年3月1日改組完成,在臺北劍潭新莊成立國家安全局,全國情報中樞至此始走上檯面,以「政府機關」的形象出現(惟並未立法,仍是黑機關)。直到1993年12月30日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及國家安全局組織法經總統李登輝公布後,國家安全局才在1994年1月1日正式法制化。鄭雖為首任局長,但因蔣經國轉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繼續督導國安局,全國情治大權仍歸其掌握。◆◆
本文僅供瀏覽,若閱覽後有額外需求,應依著作權法規定,由使用者依合理使用立場主張並自負相關責任,或另洽該資料作者取得個案授權或使用同意。
撰寫者/資料來源:
李禎祥
本文僅供瀏覽,若閱覽後有額外需求,應依著作權法規定,由使用者依合理使用立場主張並自負相關責任,或另洽該資料作者取得個案授權或使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