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

1949年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撤退至臺後,開始一系列的組織改造工程,建立以蔣介石為核心的統治體制。1950年7月,國民黨通過「中國國民黨之改造案」,同年8月5日,中國國民黨改造委員會(以下簡稱改造委員會)成立,9月改造委員會公布改綱要,開始為期2年的改造工作,於1952年10月完成改造工作,加強黨務革新、紀律與組織強化、黨員幹部組訓、社會調查與控制、對大陸之工作等等。 有鑒於在大陸時期學生政策的失敗,改造委員會中亦加強對於青年學生的掌控工作。改造委員會第二組掌管產業職業團體、知識青年及其他特種黨部組織與黨員訓練,並指導活動、民眾運動,成立知識青年黨部(以下簡稱知青黨部)。在國民黨宣告改造完成後,知青黨部依舊為國民黨控制校園的重要組織。 知青黨部設置原則,以專科以上學校一概設置知青黨部並由中央直接領導,再依各中等學校人數多寡,分別設置區黨部、直屬區分部或是小組組織。除省會地區得由省改造委員會領導外,其他地方上均由各縣市改造委員會領導。知青黨部依照民主集權制,以集體意志與行動領導工作,任務包括:執行中央改造委員會命令、黨員調查登記、檢討並厲行新作風、整肅原有黨員、徵求新黨員、積極加強小組與黨員活動、訓練幹部黨員、防治匪諜、發展外圍組織、籌開黨員大會與成立各級政市黨部。知青黨部屬於秘密組織,活動與組織不對外公開,人數若足夠(青年團體或集會有三人以上為黨員者)則可成立黨團。也因知青黨部為秘密組織之性質,故在學校以代號進行工作,例如臺大為「孔知忠」,師大為「孔知孝」。 知青黨部成立之初臺灣大專院校有6所,即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大學),分別為知青黨部1至6組。後於1951年知青黨部再加入臺灣省服務團、1953年加入淡江英語專科學校(今淡江大學)及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分別成為第7、8、9組。 學校中的教授、職員、學生、工友、校警等皆為知青黨部吸收目標,其中被吸收者教授比例最高,被吸收者外省族群又高於本省族群,在組織領導職務上,一般而言以各院校校長擔任主任委員,以達到「以黨領校」。知青黨部的外圍組織發展亦為重點工作,根據國民黨中央指示期望在校園中做到「班班有小組,小組有外圍」、「以小組為外圍核心,以外圍推行黨的工作」。外圍組織例如:三民主義研究會、臺大文藝社、師院青年會、駝峰報社、成功話劇社等等,許多文藝性質社團、音樂性社團或學術研究社團都有知青黨部的影子。 知青黨部亦協助情治單位監控校園,例如1971年,國民黨政府成立「春風會報」,並結合教職員與調查局,於校園中成立「校園安定小組」,監控校園、蒐集情報、打擊異己,知青黨部亦協助其監控與提供校園報等工作,任務內容包括:大專院校保防(與當地治安機關聯繫)、學校聯戰工作、學校動態資料調查與反映、協助防範與處理突發事件、輔導匪情研究社團及支援大陸反共革命工作。 解嚴後政黨退出校園後,知青黨部才逐漸降低其在校園中之影響力,但其長年建立的體系,仍持續監控、影響校園,如逸仙學會、三民主義學會等外圍組織仍持續運作,至2000年政黨輪替後才裁撤知青黨部,將組織及黨員併入地方黨部。
本文僅供瀏覽,若閱覽後有額外需求,應依著作權法規定,由使用者依合理使用立場主張並自負相關責任,或另洽該資料作者取得個案授權或使用同意。
撰寫者/資料來源: 葉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