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局

保密局係戰後由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局)改制而來,而軍統局的前身則是1932年成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特務處」。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特務處整併中國國民黨轄下的黨務調查處,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下設二處:第一處負責黨務,第二處則負責情報。1938年再擴大軍統局組織,第二處擴大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二戰結束後,軍統局與美國戰略情報處人員率先抵臺,成為國民政府最早進入臺灣的情治機關。 1946年3月,軍統局負責人戴笠因空難身亡,軍統局正副局長改由鄭介民、毛人鳳接任。同年6月軍事委員會隨國防部成立而撤銷,軍統局也於8月間改組為保密局,局長為鄭介民,副局長毛人鳳。有別於戰爭時期的軍統局主要任務為抗日鋤奸,並在組織上採取公秘合併的方式,保密局的主要任務為「對匪鬥爭」,並在組織上採取了公秘劃分模式:其已經公開之武裝部分,併入由鄭介民擔任廳長的國防部第二廳,秘密核心部分則留在保密局。 1947年2月二二八事件爆發,保密局長鄭介民受蔣介石面諭,派劉戈青攜電臺到臺灣傳達命令,而保密局臺灣站的林頂立則透過許德輝成立的忠義服務隊,成功滲透並分化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使得保密局在二二八事件中,不論在情報蒐集或事件的調查、逮捕過程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47年12月,保密局長鄭介民升任國防部次長,第二廳廳長改由侯騰接任,保密局局長則由副局長毛人鳳接任。1948年9月,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以戡亂作戰,奸匪無孔不入,為達保護軍機、嚴防匪諜,達成戡亂目的,請將保密局正式列入國防部編制。經蔣介石批准後正式成為國防部轄下單位,其編制可分為局本部、附屬單位、外勤站組、電臺等部分。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後,保密局面臨縮編,直到1950年6月才在臺北恢復編制,並參與臺灣省工委會案以及臺北市工委會案等1950年代初期的重大白色恐怖案件,以及與臺北衛戍司令部偵辦當時最大的鹿窟事件。1955年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
撰寫者/資料來源: 曾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