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湯會報

1968年,國民黨政府鑒於各情治機關在協調配合方面,未達理想境地,難以發揮統合戰力,為強化國內包含保防、偵防及調查等反情報工作之工作配合與行動支援,決定成立以主管全國保防工作的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為中心,納入國民黨及其他情治機關共同合議之「反情報工作會報」,以「金湯會報」為代名,希望藉以整合、研商各單位提報之反心戰案件處理方式,此工作會報運作長達二十餘年,直至1992年終止。 依1968年國安局核准實施的「加強反情報措施實施計劃」規定,金湯會報採中央、地區二級制。中央會報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社會工作會、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內政部警政署及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等6個機關組成,各機關內承辦保防、偵防、調查業務的主管均應參加,中央會報由調查局召集,並負責秘書業務,國家安全局則立於督導地位,中央會報舉行時應邀請國安局人員列席指導。地區會報則依照縣市行政區設置,由中央會報組成之各單位指定駐在該地區之適當單位組成之,並由當地調查局所屬調查處(站)負責召集並辦理秘書業務,各地方會議規定應冠以縣市名稱。就關係繫屬上,地區會報應對中央會報負責,中央會報則應對國家安全局負責。情治機關對此相關的布建或情蒐,多半可由反心戰業務費核銷。 依規定,中央會報及地區會報每二個月舉行會議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在實際運作上,情治機關常在雙十國慶、或二二八等特殊日子,預先開會研討防範計畫,並布置適當的工作關係,配合人事查核,建立筆跡檔案,留意轄區內監偵考管對象,以密切防範案件發生。 成立之初,反心戰工作鎖定之對象,為「匪諜、間諜、臺獨份子、分歧分子」等之「四合一敵人」。至於反心戰工作偵辦之範圍,以反動文字(含標語、圖畫、報刊等)、反動黑函、謠言為主,不論顛覆政府、汙衊元首、為匪宣傳,倡議臺獨之實質或內涵,都會列入偵辦。除了鎖定四合一敵人的列管及動態追蹤外,金湯會報也常將反心戰工作的對象,聚焦於軍人、學生及知識分子社群,乃至於失業者、校園的不良青少年、無依無靠或流離失所的退伍老兵,以及為數眾多的「精神病患」,如解嚴前後金湯會報曾要求各地羅列「有作案傾向之精神病患」名冊,以加強追蹤。 1987年解嚴後,8月13日的中央金湯會報臨時會決議,以後國民黨黨部不再參與會報,但仍「保持密切協調」,並決定地區金湯會報「對不妥文字案件免偵」,將重心放在重大案件。解嚴後,反心戰案件逐年減少(1985年72案、1986年42案、1987年25案)。但在選舉期間,「金湯會報」常由保防工作,轉而成為「如何幫助國民黨勝選」的選舉戰情會報,達成任務方式是透過情治系統,對政敵進行監控與打壓。1989年3月臺北縣金湯會報第八十九次會議內容外洩,經《民眾日報》刊載「情治單位金湯出擊,推演選戰黑手滲透」一文,揭露臺北縣金湯會報對年底民進黨建黨後首次選舉,決定與會各單位對民進黨及其次團體之參選動態、部署等密切掌握,以爭取國民黨在選舉中之勝利。此後,「金湯會報」之運作逐漸曝光,李台生在《時代》雜誌撰寫「揭發「金湯會報」機密文件的內容」一文即稱,該會報把臺灣人民關進「固若金湯」的特務網中。 1991年10月行政院頒布《全國保防工作會報設置要點》後,金湯會報併入保防工作會報,中央保防工作交由行政院掌理,機關保防協調則透過地區保防會議來達成共識。1992年由於動員戡亂時期之終止,及《懲治叛亂條例》之廢止、刑法一百條之修訂,加上國內政情、兩岸關係均產生重大變化,原「反心戰工作」乃易名為「社安防護工作」,金湯會報亦因此而中止運作。
撰寫者/資料來源: 林正慧